• 王健林创业传奇:从军人到万达商业帝国的缔造之路239



    提到王健林,这个名字在过去的十余年间,如同中国商业社会的一面旗帜,高高飘扬。从“首富”的荣耀,到万达集团“买买买”的全球布局,再到后来的战略调整与转型,王健林和他的万达,始终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。今天,我们就以“名人创业故事王健林”为引,深度剖析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,看他如何从一名军人,一步步打造出庞大的万达商业帝国,又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掌舵航向。


    一、军旅生涯:磨砺钢铁意志的起点


    王健林的故事,始于1954年的四川广元,一个普通的家庭。1970年,年仅16岁的王健林参军入伍,在部队度过了整整16年的军旅生涯。这16年,并非只是简单的服役,而是对他个人意志、纪律性、执行力,乃至战略思维的深刻塑造。从普通的侦察兵到排长、师团干部,军营的熔炉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雷厉风行的作风。


    1986年,32岁的王健林从部队转业,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军营,来到了辽宁大连。这段转折对他而言,无疑是人生的一个重大挑战。但他没有沉溺于过去的功勋,而是迅速投身到新的领域。他先是在大连市西岗区政府任职,接触到了城市建设和经济管理,这段经历为他日后进军房地产领域打下了基础。


    二、初创万达:从棚户区改造到敢为人先


    1988年,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奔涌的时期。王健林抓住了机遇,毅然放弃了体制内的“铁饭碗”,以大连市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总经理的身份,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。这家公司,正是万达集团的前身。


    创业初期,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。王健林甚至通过给银行行长“借”了几十万的“指标”,才得以启动第一个项目——大连市西岗区人民路棚户区改造。这并非坦途,当时大多数房企都不愿碰这块“硬骨头”,因为拆迁成本高,利润薄。但王健林以军人特有的果敢和执行力,硬是啃下了这块地。


    更重要的是,王健林在产品上展现出惊人的创新和前瞻性。在那个年代,中国住宅普遍粗糙简陋,他却率先提出并实施了“明厨明卫”、铝合金窗、防盗门等超前配置。甚至在当时人均居住面积不大的情况下,他敢于将卫生间做得更大,并创新性地提出“交房即装修”的概念,将毛坯房改为精装修出售。这些举措在当时看来是“异类”,却极大地提升了居住品质,赢得了市场口碑,也为万达赚取了第一桶金。正是这份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,让万达在众多房企中脱颖而出。


    三、万达广场模式:商业地产的崛起


    住宅地产的成功,让王健林看到了更大的舞台。进入21世纪,他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升级的趋势,毅然决定将万达的战略重心从住宅转向商业地产。这是一个大胆而充满远见的决策,因为当时商业地产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,风险和不确定性巨大。


    万达广场模式,正是王健林商业地产战略的核心。他摒弃了传统的“开发-销售”模式,创新性地提出了“订单式商业地产”,即先锁定主力店和品牌商家,再进行开发。万达广场并非简单的购物中心,它集购物、餐饮、文化、娱乐、休闲于一体,成为一座城市新的消费中心。这种“城市综合体”模式迅速复制,万达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扩张,从二三线城市辐射开来。王健林提出了“核心竞争力就是商业地产的快速复制能力”的理念,将万达广场的开发标准化、流程化,实现了“三年百城,五年千店”的扩张神话。


    2014年,万达商业地产在香港成功上市,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港元,王健林本人也凭借其庞大的财富,一度问鼎中国首富宝座。那时的万达,正如日中天。


    四、全球布局与多元化:野心勃勃的“买买买”


    在万达商业帝国版图日益壮大的同时,王健林的野心也扩展到了全球。他看到了中国消费升级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巨大潜力,决心将万达从一家单纯的地产公司,转型为一家集文化、旅游、体育、影视于一体的综合性跨国企业。


    于是,从2012年开始,万达开启了令世界瞩目的“买买买”模式:


    • 2012年,斥资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。

    • 2014年,在青岛打造全球最大影视基地——东方影都。

    • 2015年,以10.5亿欧元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集团100%股权,进军体育产业;随后又以6.5亿美元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(Ironman)100%股权。

    • 2016年,以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,进军好莱坞内容制作。



    一时间,万达在海外的投资版图横跨影院、电影制作、体育赛事、主题公园等多个领域,仿佛要将全球娱乐和文化产业都纳入囊中。王健林高调提出“万达是服务业公司”、“去地产化”的转型目标,并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全球化蓝图。


    五、挑战与转型:高负债下的“壮士断腕”


    然而,没有哪艘巨轮能永远在风平浪静的海面航行。高速扩张的背后,是万达不断累积的巨额负债。随着中国金融去杠杆政策的推行,以及监管部门对海外投资的审查趋严,万达承受的资金压力日益增大。


    2017年,成为王健林和万达发展历程中一道深刻的分水岭。在巨大的压力下,王健林做出了“壮士断腕”的艰难决定:将万达旗下13个文旅项目的91%股权、77家酒店资产,以总价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,打包出售给融创中国和富力地产。这是一次震惊业界和资本市场的世纪大交易,也标志着万达从激进扩张转向轻资产运营的重大战略调整。


    此后,万达持续瘦身,出售了AMC、传奇影业、盈方体育等海外资产的股权,聚焦回其核心的商业管理业务。王健林坦承,这次调整虽然痛苦,但却是为了万达的长期健康发展。他不再强调“首富”的光环,而是将重心放在了万达广场的“轻资产”模式上,即万达输出品牌和管理,由合作方出资建设。这使得万达在不占用大量资金的情况下,依然能实现商业版图的扩张。


    六、王健林的领导哲学与未来


    从王健林和万达的沉浮中,我们能看到一个核心的基因:军人特有的超强执行力、果敢决策和永不服输的精神。他曾说过:“什么清华、北大,不如胆子大!”这句话虽然略显粗犷,却也道出了他敢于冒险、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特质。


    同时,王健林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和自我调整的人。他能敏锐捕捉市场趋势,从住宅转向商业地产,再到文化旅游的多元化尝试,以及最终回归轻资产运营,都展现了他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。高负债的教训让他重新审视了企业的扩张模式,也促使万达走上了更稳健的发展道路。


    如今的万达,虽然不再像往日那般高调激进,但其商业管理能力依然稳居行业前列。王健林的故事,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缩影,其中有高光时刻,也有低谷徘徊。它告诉我们,创业的道路充满挑战,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在不断学习、调整和坚持中铸就的。王健林,这位曾经的“首富”,仍在以他独特的方式,续写着他的商业传奇。

    2025-10-22


    上一篇:抖音创业者服务平台:短视频浪潮下,赋能创业者的全链路生态秘籍

    下一篇:创业取名太难?爆笑取名秘籍助你品牌轻松出圈!